如何毕业论文发表?如何做到论文发表既能正常引用又不抄袭呢?如何选择论文发表网代发论文?
情深似海
赵仲三是和焦裕禄同志相处16年的亲密战友。他们在革命、工作中风雨同舟,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意,建成了手足关系。在一起打过仗、搞工业、搞农业。著名的淮海战役前夕,刘邓大军下江南时,根据党的工作需要,他二位留在尉氏共同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和反霸剿匪斗争,加强支援前线工作。在我国工业建设的艰难创业时期,他俩在洛阳城,为建立矿山机器厂基地,和工人一起增砖添瓦;党号召加强农业第一线的时期,又共同离了战斗八年的工业战线,一同回到了农业战线上来。风雨同舟16年,焦裕禄同志给赵仲三同志留下了永远难忘的记忆。
(1)
赵仲三和焦裕禄的认识,是在1948年的秋天。那时赵仲三任尉氏县书记,焦裕禄任尉氏县大营区副区长,不久他改任区委副书记兼区长。他第一次给赵仲山的印象是,他黑红的脸膛,目光炯炯有神,生龙活虎,富有朝气,说话办事都显得干脆利落,两只长满老茧的手上,老是拿着支两色急中生智,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不时用蓝色写红色画,红色的是要紧办的事,蓝色的可以后办。
当时,赵书记认为他热情很高,却还不够冷静沉着,干劲很足,也有点急躁。赵书记当时想:一个刚入党两年的青年人,担上这个重任,可真不轻啊!还得很好培养教育……
有位同志告诉赵书记,焦裕禄同志入党的时间虽短,他是一个苦大仇深的人呐。在旧社会,他亲眼看着自己的父亲被地主逼债上吊而死。他自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讨过饭,当过童工,下过煤窑,坐过日本的大牢,也是他生来命大,最后他逃出虎口。他是带着阶级仇民族恨参加了革命的。书记听了这位同志的介绍,他心中有了底。
赵书记和焦裕禄相处不久,他就觉得老焦办事认真,作风忠实,学习刻苦,聪明多才。而且阶级立场鲜坚定。书记随着与老焦的相处时间的增加,感情也日益强烈和加深。他从焦裕禄身上发现许多可贵的东西,值得学习和推广。
1948年,尉氏县还是个新开辟的县。大营区是尉氏开辟的工作最难的地区。这个区处于尉氏西部边沿,交通不便,沙丘起伏,荒岗遍野,旱涝多灾,生产落后;再加上土匪、恶霸的敲诈勒索,到处是一片混乱局面。当时县委对大营区的工作,主要是做好两件事:一是下大力量坚决消灭残余的土匪势力,使人民群众得到彻底翻身;二是安排好群众的生产生活。而焦裕禄同志就是肩负着沉重的重担到大营去的。恶劣的环境的艰巨的任务,给他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他面对严峻的考验,毫无惧色,以“独有英雄驱虎豹”的气概、武松打虎的精神,驰骋在土匪横行、恶霸当道的环境中……
(2)
那里环境恶劣人心惶惶的年代,焦裕禄同志有时一夜要转移三四个村庄,神出鬼没地与匪徒周旋。他怎么能站住脚,坚持下去的呢?他就是按照党和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坚决地领先农村中的革命力量——贫下中农。那时他和广大贫农打成一片,把贫农当亲人。和他一起的同志有这样一段评语:焦裕禄同志见了贫农三不说话,就是不笑不说话;不叫大娘大爷不说话;不问寒问暖不说话。从这评语中看到他和贫农的血肉相连关系和鲜明的阶级感情,是多么近多么亲啊!
焦裕禄同志在贫下中农家里吃住,不论什么饭,他总是说:“好吃,好吃!”有一次他带区里的通讯员小虎,在一家贫农家吃饭,吃的是花生皮、榆树皮和红薯梗子掺在一起磨的面做成的蒸饺,里边是包上的红薯叶和萝卜作馅。他一边吃,一边问通讯员小虎:“你吃着怎样?”小虎回答:“俺吃着怪垫牙,不如白馍好吃。”焦裕禄同志不以为然地说:“不,我觉得就是贫下中家家里的饭最香!”弄的涉虎不解其中的含意。哪知,只有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的人,和对革命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记得是1948年隆冬,有一天,寒流突然袭来。县委要求各区■的干部,立即深入群众进行访寒问暖,发现问题立马解决。焦裕禄同志带领区上的三位同志,深更半夜冒着严寒去检查群众的生活。他们连夜徒步走了20多里路,先后检查了三个村庄,直到天明日出才回到区里。
他考虑到群众缺吃少柴的,这一夜没喝群众一口水,没烤群众一把火。他到群众家里,不是三言两语一问就算了,而是揭开缸盖看看里边有没有馍,有没有烧柴他才放心。只要发现有一个贫下中农吃不上饭又没柴烧,穿不上衣服,他就放不下心来,及时设法解决。政府发下的救济粮、款、衣被等,他人来不是发下去了事。他还要访问,发的合适不合适,要求村里张榜公布。不仅看到贫下中农的今天,更着眼于他们的明天……
(3)
焦裕禄同志对于贫下中农亲如一家,爱如手足二目。而对反革命分子深恶痛绝。无论敌人在他面前耍什么花招,都瞒不过他的慧眼。一次他到一家贫苦农民家中商量事情,一个富农提着河内笑嘻嘻地去见他。他一睁眼就知他玩的花招不怀好心,但大声喝道:“你要干啥?别来这一套。”那人故作镇静,嘻皮笑脸地说:“嘿嘿,没啥没啥,送点小酒,消消寒气!”焦裕禄一听火上浇油,指着那富农分子说:“谁吃你的东西,快滚开!”待那人溜走后,他对身边的同志们说:“同志们!他这酒肉里有花招!咱们派了他十石军粮,他不想交啦!你们得注意,这正是反革命分子拉拢咱们干部的一种手段。”在场的同志受到了一次现身说法地教育。
在当时的土地改革反霸斗争中,大营区有些地主企图利用封建宗族关系,威胁和迷惑还未觉悟的贫下中农,对他们说什么“好歹咱是一个姓,一笔不写二字么?一个坟上香烧纸,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我这一辈,也要给老祖宗留个面子”等等。使胆小的贫下中农不敢面对面地斗争。
焦裕禄同志抓住这个问题,就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向他们进行阶级教育,以生动鲜明的语言对他们讲:“千姓万姓,只有两个姓。一种姓‘富’,一种姓是‘贫’,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有咱们就没他们。”由于当时他能从阶级斗争观点来教育发动群众,就很快地打开了局面。
焦裕禄同志见识广且多才多艺,善于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觉悟起来。如教歌、说快板、顺口溜、喊口号等,他不仅带头还是行家里手。大营区有些老贫农因家穷上不起学,出门连男女厕所都不认识。一次有位老汉去开封,撒尿时跑到女厕所,弄了一场笑话。焦裕禄根据这个特点,就教老贫农学唱歌,易记、易懂、易传。他编的《翻身歌》大家听听:
月亮一出照高楼,劳苦大众不自由;
穷人住的茅草屋,地主住的瓦房楼;
地主空的绫罗缎,穷人身上烂成缕;
地主门前拴骡马,穷人门前无马牛;
地主剥削数不尽,思想起来恨心头。
这首《翻身歌》言简意深,使很多贫下中农从学唱歌中,懂得了翻身闹革命的真理,还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水平。
焦裕禄除了教群众唱歌外,还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编成快板书做宣传鼓动工作。有一次在斗争大恶霸×××时,他立即编了顺口溜领着群众高呼:“打倒×××,人人有饭吃;打倒×××,人人得安乐。”会场上由沉默到呼声震天,大长了群众志气,大灭了坏人的邪气。参院诗歌、快板和口号鼓起了群众的斗争意志。
(4)
焦裕禄是有胆有识、多谋善断的好干部。那时大营区有个外号叫“毒蛇”的土匪头子黄老三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如果不把他先灭了,人民群众就不敢靠近新政府。
焦裕禄知道这个情况后,就短兵相接,来个打蛇先打头的动作。但是黄老三诡计多端,一时难以捉到他。焦裕禄来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术法,他利用土匪内部的矛盾智取。他亲笔写信交给二号土匪头子×××,向他讲明人民政府的政策。×××接到信后,便试探着见焦裕禄,先缴出一枝枪,表示自己的态度,看焦裕禄如何?焦裕禄抓住这个机会,反复向他讲解人民政府关于“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政策。使他听了很受感动,当即从腰里掏出另一枝枪缴了。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土匪自动向政府缴枪投降,有的明缴,有的暗缴,区政府门口、院里院外都缴的是长短枪,把松动一点和掌握的数字差不多。不久,区政府按政策对黄老三进行了处理。大会上群众高呼:“杀了匪首黄老三,大营晴了天。”呼声响彻云天……
在剿匪反霸的胜利基础上,大营区的流动区部巩固发展了。焦裕禄特别注重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工作。他把土匪手中缴来的枪支一点,迅速地武装自己的队伍。组织起了保田队、民兵营,保卫人民群众得来不易的胜利果实。他根据毛主席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编写出一首《枪杆子歌》叫民兵唱:
枪杆是个宝,革命少不了;
靠它夺印把,土匪被打倒。
枪杆是个宝,坚决要握好;
靠它翻了身,反革命被打倒。
写到这里,好象焦裕禄打着拍子,教群众唱革命歌曲的高大形象站在面前。
焦裕禄同志,他那短暂光辉的一生,给尉氏人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不论是在思想修养、工作方法、领导作风与艺术等方面,都已走向成熟。这源于他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结果。他不愧是毛主席的好学生、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楷模,人民的好儿子等称号。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创一流的精神,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做好本职工作结合的很好;他那服从工作需要、深入群众、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作法,开拓奋进,勇于创新的精神,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以及严于律己的党性观念等,都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追忆。当前在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施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迫切需要焦裕禄精神。所以人民呼唤焦裕禄,想念他追思他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速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而奋进……
本文首发论文邦:http://www.lunwen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