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数量和期刊数量之比实在悬殊,导致现在论文发表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总编辑万锦曾说过:“目前公认的‘核心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收录的1500余种期刊,其中学术期刊1000余种,其容量可供1年发表论文15万篇。而当前全国有30多万名研究生,按照很多学校研究生毕业需发表论文1篇,博士生发表两篇来计算,即便核心学术期刊完全提供给他们都不够用。
一方面是发表论文的版面有限,另一方面是现在研究生毕业论文发表、教师评职称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已成为一种硬性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买版面发论文就变成了一种似乎为人们默许的行为:学生为毕业,教师为评职称,甚至某些官员为给自己的仕途铺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对发表论文的巨大需求,促成了买方市场的形成。
此外,学术期刊的生存状况,也是造成中国买版面发论文的情况畸形存在的原因。由于学术刊物的读者群比较狭窄,发行数量有限,不像时尚刊物和通俗读物那样能够在社会上普遍流行开来,所以,学术刊物的经费问题就成为制约它们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外,学术刊物获取经费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公司赞助,政府特定项目赞助,也有私人赞助。在国外,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也是一种惯例,但是在用稿审核方面,则比较严格规范。而在中国,已经是严重走向畸形了。学术刊物获取经费的途径则相对狭窄,教育部门的扶持力度不够。刊物为了生存,被迫为获取经费而出卖一些版面。这样,有买方与卖方的双向需求,买者与卖者就一拍即合了。无论是什么人,只要你付给学术刊物足够数量的金钱,你的论文就能够发表在某些刊物上。至于论文的质量如何,也不会有多少人介意。当然有些刊物为了顾全面子,会找一些枪手为论文把关,征得买版面者的同意,对论文做一些必要的改动。这种改动只是小修小补,对论文的质量没有丝毫的提高,不过起着遮羞布的作用罢了。
在中国高校,从教师到学生,每年批量生产的论文的数量十分可观。据统计,仅“九五”和“十五”期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共发表学术论文约300万篇。数量不可谓不多,可是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在2007年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1962种期刊中,涉及中国问题和中国研究的期刊仅11种,其中只有两种为中国大陆地区学术机构创办和主持。可见,中国的学术研究在质量上还有待提高。在每年发表的论文里,有多少是靠买版面发表的呢?这个数字如果统计出来,恐怕也是惊人的吧。
当发表论文变成拿学历证、评职称的敲门砖,当发表论文成为一种交易,当发表论文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学术目的,可以想见,这个国家的学术界处于一种多么浮躁的空气中。有人批评中国的高校批量生产的论文是文字垃圾,发表在刊物上是资源浪费。在论文与毕业、与职称挂钩这样的制度下,在重视论文数量而不够关注质量的情况下,垃圾论文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要减少垃圾论文,杜绝买版面发论文现象的畸形存在,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两个大方向着手:一是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二是加强对对学术刊物的扶持与监管,打击论文造假现象,净化学术研究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