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表论文?如何做到论文发表既能正常引用又不抄袭呢?如何选择论文发表网代发论文?
华东海军成立时,司令员张爱萍可以说是两手空空。作为人民海军的第一支部队,他们拥有的装备只是接受国民党海军起义、投诚的一些舰艇,数量少,质量也差。除军用舰艇外,还有在全国接收的一些民船及从香港购买的旧船。
一年之后,华东海军在南京为列编军舰命名授旗,修复列编的军舰共134艘。护卫舰以省会城市命名,炮舰以老根据地内重要城市命名,各型登陆舰、江防炮艇以名山大川及根据地的知名集镇命名,其它辅助船、小艇则以数码编号命名。这些舰艇性能落后,陈旧不堪,大小不一,型号各异,航速很小,134艘舰艇的排水量加在一起仅4万多吨。
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在武汉登上军舰开始视察长江中下游四省。毛泽东登上的这艘军舰叫“长江”舰,前身是国民党海军的“民权”舰。该舰1930年5月在江南造船所下水,满载排水量540吨,长52米,宽9米,吃水2.2米,航速17节,是民国时期江南自行建造的一艘性能先进的浅水炮舰。抗日战争中,“民权”舰曾在洞庭湖口防空作战中击落日本“神威”号水上飞机母舰上起飞的轰炸机,也是极少数未被日军击沉的国民党海军舰艇之一。在几艘幸存下来的舰艇中,“民权”舰的吨位虽然不大,却已经是仅次于“永绩”舰排名第二的战斗舰艇了。1949年,国民党江防舰队少将司令叶裕和率领5艘军舰在重庆起义,“民权”舰身在其中,此后易名“长江”舰。
毛泽东对这艘有着传奇经历的战舰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参观了全舰,仔细视察了舰上的武器装备,还饶有兴致地询问了官兵的伙食标准。在“长江”舰上,毛泽东为海军题词,写下:“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船未行至南京,他就提出要在南京检阅海军战舰。华东海军立即抽调了“广州”号和“南昌”号护卫舰、“黄河”号登陆舰以及101号、104号鱼雷艇参加检阅。抽调的可以说都是人民海军的精锐舰只,但4艘战舰的吨位加起来还顶不上清代的一艘巡洋舰。
历史上,中国的威胁多来自海上。当下,退据台湾的国民党还不时对大陆进行海空骚扰,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已经必不可少。几天中,毛泽东连续5次都写下同样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这种不同寻常的举动,体现了新中国缔造者对于海军建设的高度关注。
20多年前,蒋介石参加江南造船所建造的“永绩”舰下水仪式时,曾喊出了建设“60万吨的海军”、“世界一等海军国家”的口号。但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这不过是蒋介石为笼络人心玩的一个把戏,中国海军建设到头来却是画饼充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毛泽东提出的“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目标,则显示了这位伟人白手起家的决心和建设强国的志向。此后数十年中,新中国人民海军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起来,自信地向海军强国进发。
早在1949年接见林遵等国民党海军起义将领时,毛泽东就提出:不仅要建立强大的陆军,还要建设强大的空军和海军。人民海军也一直在构思着自身的发展路径。1950年8月,海军召开建军会议,确定了初创时期以空(海军航空兵部队)、潜(潜艇部队)、快(鱼雷快艇部队)为主,其他兵种部队相应发展。根据当时的情况,一边依靠修复旧舰和改装商船,并自行研制炮艇、护卫舰等部分舰艇;一边从国外购置少量成品舰艇,或进口成套材料、设备,在国内装配建造,为海军提供急需的技术装备。
要在短期内建成一支强大的海军,仅靠自身的力量显然不够。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使得中国只能依靠苏联的援助,海军装备建设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朝鲜战争中,中国海军装备主要来自从苏联购买的舰船。1952年4月,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副司令员罗舜初前往莫斯科,与苏联海军部商谈用贷款方式购买一批海军战斗舰艇及成套材料和设备。为了促使中苏两国之间海军装备购置等协议早日签订,毛泽东先后两次给斯大林写信,还亲自给斯大林打电话。最终,苏方同意将部分舰艇及建造技术有偿转让给中国,在中国船厂进行装配建造。
1953年6月4日,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供应海军装备及在军舰制造方面对中国给予技术援助的协议》,史称“六四”协定。按照协定,苏联保证在1953~1955年内,交付中国各类舰艇、飞机、火炮以及各类配套设备器材等,各类成套造舰材料由中国船厂装制的舰艇49艘,苏联无偿转让制造舰艇技术图表和工作图表,以及生产水雷、安装火炮等技术文件,并派遣不少于150名专家来华,给予中国工厂以技术援助。协定还规定,供货价值的三分之一由中国方面交付现款,三分之二用苏联提供的贷款偿付。这笔海军经费,几乎用掉了苏联援助贷款的一半,对于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中苏双方此后还签署了补充协议和议定书。实际上,中国共从苏联购得舰艇137艘(成品42艘,半成品95艘)。其中,共有5种型号的舰艇:6601护卫舰、6602木质鱼雷快艇、6603中型鱼雷潜艇、6604大型猎潜艇和6605基地扫雷舰,将在中国的6家船厂建造。
围绕“六四”协定,船舶工业提出“军船第一”的发展方针,后又明确: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船舶工业将主要力量放在军用舰艇方面,主要是“转让制造”苏联6种型号的舰艇。为了建造这些舰艇,国家投资1亿元,改建和扩建了承担建造任务的6家船厂。
苏联方面很快就把相关型号舰艇的首批材料和设备运抵中国,其中多数是成型材料、制成品和成套设备。11月,苏联政府组织了专门的技术援助委员会来华。先后共有288位专家,委员会及其下属专家组按工作性质和分级原则与相应的中方机构对口配合,从船舶工业管理局到各厂科室。在编制造船工业长远规划、选购配套机电设备、答解工艺技术难题、翻译校对图纸数据、选择各型舰艇试航基地,以及培训中方技术人员等多个方面,苏联专家给予了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
“六四”协定是船舶工业一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它的执行,奠定了中国舰艇制造工业的基础。通过购置护卫舰、扫雷舰、鱼雷快艇、潜艇等型号的全部技术图纸数据和材料设备,使我国可以自行装配舰艇,有效地培养锻炼了我国造船工业的技术力量,为我国自行制造海军舰艇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本文首发论文邦:http://www.lunwen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