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毕业论文发表,在当下已经成为临近毕业的学生最害怕的事情。在毕业的日子里,社会关心最多的也是毕业生的这些难题如何解决。
而随着论文硬性规定的不断深化,越来越牛的论文发表抄袭事件屡见不鲜。标题、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内容、注释、参考文献一字不差的抄袭让人很震惊,然我们也在深思:论文抄袭是小概率事件,还是已经内化为习惯与程式?我们对于由该如何应对呢,是置之不理,还是坚决打击呢?
据统计,论文造价已经被认为是见怪不怪,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在调查中,“见多不怪”占36.1%;“普遍现象,屡见不鲜”占46.61%。而在毕业生调查中,对于论文准备认真,写出高质量论文的同学仅占31.12%,准备拼拼凑凑,应付过去就好的同学高达47.36%。这不得不让我们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发表产生质疑。针对本科生的论文写作现状进行调查:79.4%通过网络获取资料。47.7%觉得抄袭是正常现象。69.1%的同学认为身边存在较多或很多抄袭现象,然而在发现抄袭现象后,却有47.7%的学生觉得正常,13.7%的同学甚至当作没有发现。
这个调查,让人很是担忧。这就为论文发表数量居于世界之首,而我国单篇论文的平均引用数却少得可怜找到了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出来指责出垃圾论文,毫无学术价值与学术贡献,众大学依旧以论文发表数,作为学校当年的重要办学业绩、将论文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标准,甚至在管理体系中,很多都正在量化。
由于论文量化的导向作用,出现的论文枪手、抄袭软件、论文发表网站、学术期刊,已经形成牟利产业链,明码标价的收取着各种费用。这个以代发论文的行业也欣欣向荣的发展着。比起这种明目张胆的“复制粘贴”,这种看似没有抄袭,却充满着陈词滥调;抄得更高明更隐蔽的论文造价是不是更加可怕,对学术界的打击是不是更加致命?
就业压力大,学生求学观念急功近利;大学教育管理混乱,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脱节;老师不负责任让造假论文过关,而相关惩罚措施软弱;网络技术使抄袭更为方便,等等这些都称为论文造价的原因,似乎是不可遏止的原因。 许多研究生论文发表的动机并不是研究学术,而是为了获得一个资格,好为自己的简历增色,让自己再就业的时候优势更多一些。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将论文发表数量,级别等相关东西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而且,在高校、科研机构之外,还有更多的机构、部门,都正在用论文这道门槛监督个人的能力,甚至中小学,幼儿园老师的卡和标准也与论文发表挂钩,要求写高水平理论文章,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似乎很少。
权威的论文发表期刊在这场论文大战中充当了那些急功近利的人的工具,有些期刊借此找到了赚钱的方法,对于那些自负盈亏的机构来说,也许是一种救自己的方式。但是官场化的学术体制,导致的种种学术不端,却提醒着我们,中国高校是行政化管理,的确需要整治。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惩处虽然不是一劳永逸的良方,但为了学术共同体的尊严与纯净,对学术不端行为,还应重拳出击,严厉打击。“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应该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
要从根本上解决学术剽窃问题,笔者以为,一是,教育部门应该建立新的科技评价体系,从成果数量的考核转向成果质量的考核,以改变这种制度弊端。二是,高校应该专门出台有关学术管理规范,加强制度建设,严厉打击剽窃论文行为,使得欲抄袭者有不愿抄袭、不敢抄袭之心,最终形成尊重学术、敬畏学术良好氛围。实行信息公开,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三是,高等学校应改进和加强学风建设,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从源头上杜绝抄袭成风现象,才能让学术研究回归到科学、严谨和诚信的轨道上来,使高校真正成为一片学术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