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闭幕的2010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厦门网荣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品牌大奖——中国地方网站最佳本土传播力品牌。作为福建省最后一个上线的省重点网站,短短3年,厦门网页面访问量已经突破400万,每日访问人次达20万,2009年实现广告收入300多万元。
&nb
sp; 在采访过程中,《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了解到,在当前全媒体时代,厦门网突出了地方新闻综合门户网站的特点,以本地化补足互联网的广泛化,以现实性克服互联网的虚拟性,以交互性传播改造单向传播,突出新闻媒体网站的过滤、整合信息、议题设置以及解释的功能,同时注意“全民记者”时代的公众参与,因此,厦门网取得了不俗成绩。
做强本地新闻 全媒体抢占制高点
厦门网前身是《厦门日报》电子版——海峡网。4年前,海峡网着手升级改造,并定名为厦门网。成立时定位该网为海峡西岸门户、两岸交流平台,致力的首要方面就是坚持做强本地新闻信息,打造核心竞争力。他们设立了厦门新闻频道,整合了厦门各媒体丰富的新闻资源,进行流动播报,保持对本土话题的敏感性和贴近性。2009年10月,该网推出了《厦门网眼》栏目,对新闻、博客、论坛和视听资源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突出对本地热点新闻事件的关注,将原来单向的新闻传播转变为网友参与讨论和调查的互动,受到了网友的欢迎。
同时,厦门网还聘请了50位特约通讯员为网站即时报料,并组建了网站全媒体记者队伍,让这些记者随时待命,一有重要新闻线索,立即出动,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实时滚动报道。
厦门网总编辑林兴华说,全媒体记者的出现改变了新闻网站是新闻“二道贩子”的地位,加上特约通讯员的日益活跃,使得网站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新闻通讯社的角色。过去网络编辑主要是复制、粘贴传统媒体已经发布的新闻,如今变成许多媒体记者主动到网站寻找新闻素材甚至直接利用新闻线索。
目前,厦门网正致力于实现手机报、WAP厦门网及网站新闻互动中原创新闻的融合,争取多媒体即时滚动发布,为受众打造一个多终端信息平台,以应对3G时代人们对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需求。
线上线下互动 扩大网站影响力
随着厦门网影响力越来越大,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厦门网开始着力搭建政府与“草根”进行良性沟通互动的平台。
2007年6月,厦门发生海沧PX化工项目风波,在网络舆情最复杂的时候,厦门网《海峡论坛》依然保持开放,供网民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在政府宣布决定缓建该项目的9分钟后,厦门网就抢先发布了这一重大新闻。在项目公众评议阶段,该网站又在第一时间对评议情况进行了详细而公开的报道。
有一段时间,厦门市民对交通、就医、就业、治安等问题意见较大,厦门网就在论坛上发布了邀请网民代表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话的公告。两会期间,该网站还专门邀请了8个有关部门的领导做客厦门网视频直播室,与市民代表直接沟通,实况播出,与广大网民互动,网民的许多疑问得到解答,许多建议被采纳。
同时,厦门网还建立了热心公益活动的志愿者队伍,拥有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常年开展各项公益活动。不管是消防宣传日、义务植树节,还是为孤寡老人送爱心、为春运返乡外来工献爱心,在这些活动中都能看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
2009年3月,通过网络报名、内部审核的方式,厦门网组织了一支包括教授、作家、企业家、中小学教师、摄影家等130多人参加的高端博友采风团。一年来,采风团走进了15个获国家、省、市文明单位称号的政企事业单位,将所见、所闻、所感制作成图片、文字和视频相结合的专题,从各个角度展示厦门文明城市的风采。
频繁的线上线下互动活动直接提升了厦门网的社会凝聚力和影响力。
打造名牌栏目 增强网站黏性
厦门网倾力打造的《海峡博客》栏目,现已成为海峡西岸地区影响力最大、用户最活跃的博客频道。据厦门网统计,目前该网站博客用户数6万多个,每天平均发布原创博文600篇以上,日均页面访问量达100多万次。
《海峡博客》建设之初,就立足本地,鼓励在厦门的全国名家和著名文化人以实名开博,带动了一大批实名制博友,拉近了博友间的距离,提高了《海峡博客》的黏性。该栏目每月还开展人气博文奖和编辑推荐奖,不断举行各种征文活动,使参与人群不断扩大,活跃了博客的气氛。
除了举办线上活动外,《海峡博客》还举行丰富的线下活动。从2007年起,每年都举办博客节,吸引了大量本土及其他网站的网友。
据了解,《海峡博客》还吸引了很多小博友前来安家。在老师的指导下,不少孩子在《海峡博客》开博。据不完全统计,厦门已经有34所中小学在厦门网集体开博,开博学生达到了8000人。嘉滨小学开博学生数超过学生总数的60%。为此,厦门网专门开辟了《文明小博客》专栏,还联系了一大批热心公益事业的博友担任辅导员和主持人,与小博友手拉手,有效地指导了未成年人文明上网,促进了网络文明建设。
论文邦论文发表网提供论文发表服务有:职称论文发表、毕业论文发表 、教育论文发表 、医学论文发表 、会计论文发表 、工程论文发表 、经济论文发表等论文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