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发表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会计论文发表、毕业论文发表、学位论文、科技论文、工程论文发表等,总称为论文。
创办“洋炮三局”
李鸿章在上海的军事与外交活动,为他提供了接近西方,就近观察与学习“夷技”的机会,使他日后大力主张制造枪炮。
清王朝凡是在前线与敌军打过仗的军人统帅,都易于接受新式武器。因为在战场上就是要杀敌人、保自己,使用冷兵器的清军远不是持有新式热兵器的英法军队的对手。曾国藩虽没有与外敌交锋,但在长江与太平天国的交战中,体会到洋枪、洋炮的杀伤力远胜于刀矛和土制枪炮。李鸿章到上海后,接触到外国军队,惊叹洋枪洋炮的“神技”,他致书曾国藩说:“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 在他看来,“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李鸿章在苏浙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在陆地与西方军队“并肩作战”,对西洋军火的威力有了真切的了解。此外,他在同李秀成部作战的过程中,看到的太平军“专用洋枪,力可及远”,因而坚决主张购买西方武器装备。他加紧练兵练器,购进洋枪洋炮,扩充淮军。抵沪第二年,淮军增加到4万,第三年增至7万,超过湘军成为清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在上海,李鸿章与英国驻军司令及领事经常相往,逐渐熟悉夷务,摸索到一些同洋人打交道的经验,为办洋务、办军工企业做了准备。不过,因为经验和感受的差异,在造船、造炮的选择上,曾国藩偏重于造轮船,李鸿章则偏重造枪炮,视军火为“命脉所在”。
1862年11月,清廷指示各省负责人,要求学习洋人制造火器之法,作为强国强兵之计。李鸿章遵旨于1863年设立了“洋炮三局”。所谓“洋炮三局”,是指由淮军教练、英国人马格里、江海关道丁日昌、总兵韩殿甲主持的三个洋炮局。三局中,只有马格里的炮局设在松江的一座庙里,另两个设在上海。从太平军手中夺回苏州后,该局迁苏州,设在太平天国的纳王府中,改名为苏州炮局。苏州炮局每星期可生产1500至2000发的枪弹和炮弹。阿斯本舰队遗散后,李鸿章买下了舰队留下的设备,包括汽锅、发动机、车床、风扇、熔铁炉、铸型机和造型机等,这些设备全都进了马格里的炮局,使之成为第一个机器生产的近代军事工厂,但是它未能实现规模化生产。上海两个洋炮局设备简陋,未雇洋员,由中国工匠仿照外洋做法,完全采用手工劳动。
李鸿章在回忆洋炮局的创办经过时说,当初之所以办局,是考虑到购买洋器颇费周折,而且购进后虽然会使用,却不知道其构造原理,还是不牢靠。所以,就把淮军军需省下来的开支用来筹办设局,选雇员,仿造前膛兵枪、开花炮之类的武器。李鸿章说:“上海之有制造局自此始。”江南制造局开局时,上海的两个洋炮局并入,成为该局的组成部分。1864年,清军攻陷南京,李鸿章任两江总督,总督府在南京,李便把苏州炮局迁往南京,成为金陵机器局的前身。设在上海的两个洋炮局则于1865年并入初创的江南制造局,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
1864年前,洋务派建立的军事工业,仅有安庆内军械所和洋炮三局。这四个军火局所的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一直到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建,之后又陆续创办了金陵机器局(1865年)、福州船政局(1866年)、天津机器局(1867年)等,中国才拥有初具规模的近代军工企业。
上海的经历,使李鸿章与江南制造局的命运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宦海生涯中,他当过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南洋大臣、北洋大臣,却始终没有放弃对江南制造局的监管。按清例,两江总督兼任制造局督办,可是李鸿章当了直隶总督后,对江南制造局也不肯放手。在江南制造局的历史上,他是任督办职务次数最多(五次)、前后延续时间最长(达36年)的惟一的一位。李鸿章一生对局务可谓“事无巨细、贯彻始终”,而他和曾国藩合作创建江南制造局的历史,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也是一段值得记取的历史。
本文首发论文邦:http://www.lunwen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