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要职称论文发表、还是要教育论文发表,在投稿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杂志的真伪,鉴于现在发表论文出现的供小于求的局面,很多杂志社只顾自己挣钱,完全不顾论文发表后作者是否能顺利评上职称,是否能顺利毕业,在各大论文发表网的推波助澜下,演绎了无数的问题刊物,增刊、一号双刊、副刊、假刊、论文集等等,广大作者在选择论文代发机构时一定要注意对作者利益的保障措施是否到位,永远别轻信他们的诚信口号。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迅速席卷全国。11月3日,上海也爆发了反清起义。而末代清军与起义军厮杀最激烈的一个战场,就是在位于城南高昌庙地区的军工生产重地——江南制造局。
江南制造局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枪械弹药,还可以修造“坚船利炮”,是海陆两军都难以割舍的生命补济线。再加上制造局城高墙厚,易守难攻,所以在战乱年代始终是兵家必争之地。
此时的制造局,由李鸿章的外甥、制造局总办张士珩率数百清军镇守,黄浦江中还泊有炮艇协同防御。而领兵攻打制造局的,是人称“民国第一豪侠”的陈其美。陈其美是同盟会的核心领导成员,孙中山先生称其是“英士忠于革命主义,任事勇锐,百折不回,为民党不可多得之人”。
11月3日下午4时,陈其美组织一支百余人的敢死队前去攻打江南制造局。虽然敢死队发起了两次进攻,但仍不能攻克制造局。陈其美只身冒险到制造局内劝降,被张士珩拘押。上海商团公会会长兼江南制造局提调李平书闻讯后,先后两次入局保释,均无果而终。李平书等急调商团、巡警、民军数千人包围制造局和江南船坞,连夜攻打,仍遇到顽强抵抗。关键时刻,江南船坞木工厂几名工人配合革命军拆除木栅门,指引革命军占领军械库和火药库。几百名江南工人蜂拥而至,从军械库领取枪支弹药,与进厂的革命军里应外合,向清军发起攻击。4日凌晨,清政府在上海的最后堡垒江南制造局终于被攻破了。总办张士珩乘小火轮逃往租界,陈其美获救,上海全部光复。江南工人一面守卫工厂,维持秩序,一面恢复生产,加班加点,新生产的枪炮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革命军前线。
上海成功摆脱清政府统治,令革命军声势大振,全国民心因此日益倾向于革命军。次日,江苏省会苏州、浙江省会杭州几乎同时宣布独立。至12月2日,江浙沪革命联军攻克南京,长江下游一带遂全部光复。12月7日,各地海军起义代表在上海集会,商讨建立统一的海军指挥机构——临时海军司令部,推举原北洋舰队统领程璧光为海军总司令。临时海军司令部就设在江南制造局内。这座历史遗址如今仍屹立在江南造船厂老厂区内。
12月25日,同盟会总理孙中山先生从海外抵达上海,遂被各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启了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末代皇帝宣布退位,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从此结束。经南北议和,孙中山先生4月1日宣布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
1913年夏,激烈的枪炮声再次在江南制造局响起。江南制造局又经受了二次革命战火的洗礼。
孙中山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让给袁世凯后,袁世凯在北京全面改组临时政府,趁机扩充自己嫡系北洋军,还向革命党人举起了屠刀。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杀害了这位年仅32岁的辛亥革命元勋。孙中山在日本得知宋教仁遇害的消息,立即赶回上海,提出起兵讨袁。孙中山指出:“袁氏将拨专制死灰,而负国民之付托”,“誓必去之”。
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打响了二次革命第一枪,江苏、安徽、广东、福建等地纷纷响应。7月18日,沪军都督陈其美宣布上海独立,成立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蒋介石参加了上海的讨袁斗争。蒋介石此前受陈其美的指使,暗害了政见不合的光复会领导人陶成章,一度避居日本,1913年春才悄悄潜回国内。
在上海讨袁军讨论进攻方略时,蒋介石献计先攻取江南制造局。他认为,只要攻占了江南制造局,整个上海将不战而下。陈其美采纳了这一建议。
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为了防止上海兵变,早已急调新改编的嫡系海军警卫队1200余人进驻江南制造局,由其心腹郑汝成领兵,取代他所不信任的陆军两个团驻军。此外,袁世凯还命令海军总司令李鼎新将炮火威猛的“海筹”号等军舰部署在江南制造局的黄浦江上,协助岸上部队守卫制造局。
7月23日凌晨,讨袁军开始向江南制造局发起大规模进攻。局内守军负隅顽抗,黄浦江上的“海筹”等军舰也猛烈炮轰击讨袁军。激战至第三天,讨袁军死伤惨重,被迫暂时后撤。
首次进攻制造局失利后,陈其美派蒋介石前往龙华策反驻守在那里的陆军第93团。该团是由蒋介石曾指挥过的沪军第五团改编而成,曾担任过江南制造局的守卫任务,后因受到怀疑和排挤才调离制造局。在蒋介石的宣传鼓动下,93团一个营官兵加入了讨袁军队伍。
28日晚,江南制造局又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讨袁军从龙华、湖南会馆和陆家浜三个方向合围制造局,激战一直持续到30日凌晨。海军各舰再次猛炮轰讨袁军,讨袁军毫无军事优势可言。由于制造局久攻不下,讨袁军伤亡巨大,弹药也已经耗尽,不得不撤走。之后,陈其美、蒋介石等逃往日本,上海讨袁之战宣告失败。
袁世凯镇压了“二次革命”之后,又勾结外国列强,准备恢复帝制。袁世凯的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各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孙中山决定在上海“速起三次革命”,任命陈其美为凇沪司令长官,主持起义。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德、俄、法、英西方列强相继投入战争。蒋介石上书孙中山,向孙中山陈述欧战形势及讨袁计划。他说:“此次欧战时期延长一日,即袁贼之外交势力薄弱一日;范围扩大一部,即吾党之外交胜利一步也。吾党应于此袁贼亲西排东之外交失败期内,乘势急进,机不可失。”
此后,革命党人范鸿仙在江南制造局守军中动员发动了百余名官兵归附革命,他们表示愿意在武装起义爆发时作内应。范鸿仙不懂军事,要求孙中山派一名军事人才前来协助。蒋介石领命回国,但因为范鸿仙等人的革命活动被袁世凯的密探侦知,袁军中愿做内应的革命力量被捕杀,蒋介石白跑了一趟。
1915年11月10日,蒋介石参与刺杀了已升至上海镇守使的郑汝成,为在上海发动新的武装起义扫除了一大障碍。这一次,蒋介石等人吸取了二次革命时一意攻取江南制造局的教训,在发动陆路进攻的同时,积极做好海军方面的工作。蒋介石专门制定了一个策动“肇和”舰起义的计划书,其中首选方案是以“先取海军为根据”,接着攻取炮队营,使之成为“海军之炮”,最终以“攻取制造局为目的”。
但是,袁世凯已经察觉上海革命党人的行动计划。12月3日,袁世凯以海军检阅为名,令“肇和”舰南下广东。为了使整个起义计划免于落空,陈其美、蒋介石决定提前起义,起义计划定为“先袭击海军,后攻制造局,再取吴凇要塞,然后图浙攻宁,以为东南之根据”。
12月5日下午,在“肇和”舰启航南下的前一天,起义军里应外合智取了停泊在江南制造局附近的“肇和”舰。“肇和”舰随后向制造局开炮,拉开了起义的序幕。岸上各路人马闻声而动,向制造局、警察局、电话局等处发动进攻。但是,由于起事仓促,各路人马缺乏配合,先后被袁军击退。孤军奋战的“肇和”舰,遭到停在黄浦江上的“应瑞”、“通济”二舰猛烈炮击,伤亡惨重,起义失败。“肇和”舰起义的主要发动者陈可钧、王揖等被捕,被北洋政府杀害。
“肇和”舰起义虽然失败,但是震动全国,极大激发了革命党人的革命热情。仅仅时隔20天,蔡锷等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讨袁,护国战争爆发。后来,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纪念“肇和”舰起义,曾将12月5日定为国家纪念日之一。
本文首发论文邦:http://www.lunwen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