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所总工程师武夷山在接受采访时先用一组权威数据“说话”:1970年,我国科研人员只发表了1篇国际论文;1980年,发表不到900篇;1990 年,6055篇;2000年,2.26万篇;到2008年,国际“科学引文索引(SCI)”共收录中国论文11.67万篇,仅次于美国。
“这样的增长势头很猛!”武夷山还从横向对比举例说,英国1999年发表的SCI论文数是9.2万篇,2005年突破11万篇,用了6年时间;而中国在 2007年的论文数接近 9万篇,到2008年就突破了11万篇,只用了1年时间!“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科研总体实力在逐步提高,这是论文数量增长最根本的原因,”武夷山认为。
根据权威机构汤姆森—路透集团1月底发布的最新统计,自1981年以来,经过同行审议的中国论文数量增长64倍,远超其他任何国家,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增长尤为突出。
随着论文发表数量的不断增多,中国很多高校或科研机构早已从早期的“抓数量”转入了“重质量”的阶段,研究人员更加注重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
对此,英国《自然·中国》杂志编辑张文浩也深有感触。他和同事对《自然》《科学》《柳叶刀》《细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5大顶级学术期刊上中国论文的数量进行了统计。2000年时,发表在这5大期刊上的中国论文总共仅7篇,而到2009年已增至43篇。
科研成果发表后的影响力大小,很重要的一点还要看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根据权威机构汤姆森—路透集团的统计,1999年至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10年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第九位,比上一统计周期(1998年至2008年)的世界排名提升了1位。在SCI论文数量迅速提高的同时,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也在提高,从2008年的4.6次提高到2009年的5.2次。
与此同时,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海外销售额近些年也一直在增加。这就意味着,中国科技论文在国际上的“可获取性”越来越高,势必会提升其被引用次数,从而提升影响力。
不过,中国的科技论文还存在明显的 “偏科”问题。在化学、计算机、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交出的论文又多又好,而在免疫学、心理学、微生物学、社会科学和农学等领域的论文数量明显较少。
武夷山认为,综合衡量,中国科研论文总体影响力显然是“越来越大”。美国的国会图书馆中文部,过去只订阅中国文史哲图书和期刊,如今也定购中国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这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科技实力的一种认可”。
美国《科学》杂志总编辑布鲁斯·艾伯茨也曾评价说,单从《科学》杂志发表过的由中国科研人员完成或参与完成的科研论文数量来看,“毫无疑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正在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