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影响因子”很有影响力是要职称论文发表、还是要毕业论文发表,在投稿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杂志的真伪,鉴于现在发表论文出现的供小于求的局面,很多杂志社只顾自己挣钱,
石峰认为,国内科技期刊之所以争取不到好稿,说到底是“技不如人”——国内外学者看不上。
审稿不严、一稿多投、编校水平低,“吓”走了大批优秀论文。
更多圈内人士认为,在期刊的实际水平之外,决定着国内论文去向的指挥棒,就是“影响因子”。
这个用于评价期刊影响力的通行指标,被中国科技界赋予了近乎压倒一切的魔力——评职称、选院士要看,拿奖金、申请课题也要看。
“两刊”改革实施一年来,各辑主编积极性、编委的主动性得到不同程度发挥,编委会和编辑部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有了加强,各辑稿源的数量和质量趋于改善,稿件出版周期正在缩短。
我们相信,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国内学术界对“两刊”的重视程度有望提高。
可是,“魔力”源于误解甚至有意曲解以偏概全。SCI和“影响因子”的发布者、汤森路透科技集团副总裁詹姆斯·泰斯特指出,在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影响力之间不能直接划等号。
“事实上,大多数论文的引用率都不高。”
他指出,“影响因子”仅仅针对期刊本身,与期刊上特定文章和特定作者的水平无关。
办好科技期刊尤其需要科技部门的政策支持。
呼吁建立合理的科技期刊评价体制,走出期刊影响因子崇拜的误区。
评价体系要从以论文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IF)为主,向分析论文本身科学价值、即创新性科学贡献和影响为主转变。
希望中国科学院各所带头认可在两刊发表的论文,为中国的科技期刊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
通过改进管理体制防止出现学术不端在您的印象里,国内的医学期刊有撤销论文吗?”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的汪编辑思考了一阵,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心理学报》的邱编辑告诉记者:“我们这些年没有撤销过论文,国内的心理学期刊好像也没有。”
他补充说,这不表明心理学界的问题论文发表比别的学科少。
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因素很多,我们首先应该加强对年轻人思想方面的引导,同时,我们能够采取一定措施改进管理体制,防止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这些年,我们实行了一些定量的管理,非常注重SCI论文发表和影响因子。
这种管理方式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跟学术不端行为有一定联系。比如,SCI论文在各个领域情况很不一样,数学学科与生物、化学等学科就有比较大的不同。
数学论文通常都是一个人的,或者偶然情况是两三个作者的。
通常一篇数学论文有一定的篇幅,最长的现在往往一本期刊就一篇文章。
而实验性学科每篇文章一般都是由一个比较大的集体完成的,有十多位作者,而文章篇幅比较小。很多高新技术,比如计算机科学的论文,引用的文献差不多都是最近3年的。
数学论文引用的文献一般不太多,且80%的文献都是3年前的,甚至是几十年前的。
所以,好的数学期刊的影响因子大概在1左右,而在生物和化学等期刊发表论文的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