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报告
无论文你是要职称论文发表、还是要毕业论文发表,在投稿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杂志的真伪,鉴于现在发表论文出现的供小于求的局面,很多杂志社只顾自己挣钱,完全不顾论文发表后作者是否能顺利评上职称,是否能顺利毕业,在各大论文发表网的推波助澜下,演绎了无数的问题刊物,增刊、一号双刊、副刊、假刊、论文集等等,广大作者在选择论文代发机构时一定要注意对作者利益的保障措施是否到位,永远别轻信他们的诚信口号。
从后渚沿晋江北岸至泉州,这一带地区是晋江的冲积小平原,近千年来经围垦建设和泉州港海外交通的繁盛,逐渐成为人烟稠密、经济繁荣、水陆交通便利的地区。宋末元初后渚附近有一座叫“望云楼”的建筑物,是“宋季蒲寿庚建以望海舶”之所(《八闽通志》卷七十三)。后渚至泉州间有法石镇,又名石头街,自古以来一直是泉州的重要集镇。这里有一座真武庙,“枕山漱海,人烟麕集其下,宋时建,为郡守祭海之所”(《晋江县志》卷十五·寺观)。法石附近的乌墨山澳、鸡母澳曾经出土古船桅、船索、船碇等物,据考证它们是宋元时期船舶寄泊或修船地方(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泉州涂门外、法石沿海中外交通史迹调查》,载《考古》一九五九年第十一期)。这一地带也是古代外侨的聚居地。根据文献记载和近几年来的调查:法石和云麓都有外国侨民居住,他们在那里建了花圃,广植海外引种的花卉。现在法石乡民中的蒲姓、卜姓、金姓,就是外侨的后裔。法石、云麓、美山和后渚附近,都发现了不少伊斯兰教徒的墓葬遗物。宋代海船出土在后渚村距现在居民点只有百余米的海滩中。东经118°59′北纬24°91′。船身深埋于海泥中,旁边有一条小港汊,由于水流的缘故,部分舷侧板露出土面。
船体上部的地层是海泥在静水环境沉积形成的,地质学上称为“湾相堆积”或“海湾相”。具体地说主要是由于海潮加上江水带来的细泥,在特定地点长期交互沉积的结果。这说明宋代以前后渚的海面是一片有较大水深的港湾,这艘海船沉没后,由于这里的长期堆积和地壳的缓慢上升,海岸线外移,形成为后来的海滩,而海船也就被海泥覆盖在其中。故船体以上堆积层和船内均为淤积细密的海泥。(图二)
图二 宋代海船位置图
距离海船出土位置以北约135米处,在深2.5米的港道底部,发现了一处石砌建筑物的一角。经局部试掘观察,是两条宽3米左右用花岗岩条石横铺的路面,一条自西向东(已中断),另一条自西北向东南延伸,西北有石砌台阶通往岸上。条石最长的2.6米,宽40厘米、厚30厘米,路面光滑,是长期人脚踩踏磨擦的结果。其建筑方法是:以碎石为基底,架上松木卧椿(径15厘米),在卧椿上再盖上条石。查泉州地区宋代水上石构建筑如桥墩等均采用此法建造。在堆积层中发现明清青花瓷片,近底部出土宋代青釉和黑釉瓷碗片及宋代铜钱等。推断应是宋代码头或搬运货物的道路遗址,这是研究后渚港地理变迁的重要史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