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发表的论文堆积如山,却又鲜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在国际上被引用的次数也很低。出现这种怪象的背后,是我国科研考核制度的严重不合理。
我国的各个高校都把论文发表的多少与职称的评定、科研经费的申请等挂钩,造成大量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无心学术,都醉心于论文的发表。我国的高校十分重视在国际权威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为此也出台了很多导向政策,这当然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世界同行认可的刊物上发表文章,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我国的科研能力,展示我国的科研成果。
正如郝平副部长介绍说,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显示,到2007年,北大、清华、浙大、上海交大等学校的SCI文章,平均每校达到了2300多篇。但很多时候,为了能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我们更多的是在选题上下功夫,在一些冷门的领域进行研究,言他人之未言,进而将文章发表。说白了,就是为了论文而论文。
由此还衍生出一些“抄袭门”事件,很多研究生、博士生甚至大学校长都带头抄袭论文,论文发表的质量可想而知,每年大量的文字垃圾也由此产生。自90年代大学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原有的基础设施开始不够用了,于是开始了“圈地式”的大规模兴建大学城运动。如今,大学的硬件设施改善了不少,面积大了,大楼多了,大学也更气派,更美观。可是,条件虽然好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却大幅滑坡。“收费精英化,教育大众化”,尽管每年大学收费不菲,但当今大学的教学质量实在不敢让人恭维。
老师上课讲的只是一些枯燥的、过时的理论,学生逃课现象大量存在。在如此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既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也没有相应的动手能力,根本无法适应市场需要,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普遍现象。
详情请看:论文邦:http://www.lunwen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