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质量,对我国工程学术是否有什么作用?工程师的老师们开始诉苦了。至少当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关于苦衷的议论就很难避开。10月9日~10日,在天津大学主办的2009年工程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教授们问:为什么很多曾以“工程师的摇篮”为荣的大学,如今却纷纷闭口不提了?
建一座很好的桥梁,发不出来什么文章,而国内很多人一天到晚都在谈论诺贝尔奖,谈论论文发表,以此衡量评价科研工作者。但实际上,“科学家”跟“工程师”的概念,中国大众普遍没有搞清楚。
刚刚揭晓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就是工程师出身,是一位工程科学家但工科学生与工业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中南大学材料学院一位教授说,学生实习问题是眼下工程教育界头疼的难题。
就连一些老的国有企业,在接收学生实习的问题上,也不是很积极。学校和老师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量帮助学生完成实习客观原因说一千道一万也说不完,认清自身的不足才是最要紧的,过去曝光的一连串学术造假事件已使我们的学风受到了严重质疑。今年7月10日,中国科协发布了5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这项有3.2万人参加的调查显示,55.5%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43.4%、45.2%和4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投”现象相当或比较严重,认为“侵占他人成果”现象相当或比较普遍的比例高达51.2%。那么工程师该不该提高工程论文发表 质量,对我国工程学术是否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