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坊间对“论文存废”的讨论分几大阵营:学生派、家长派、社会人士、学院派、教育部官员。在教育部官员,学院派眼里,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的观点属于“建议”,“参考意见”,甚至连“参考意见”都算不上。
想想最受“毕业论文发表考核机制改革”影响的大学生,却没有丝毫的话语权,不禁令人愕然! 事实上,科研拿论文来说事儿,本就是长期以来国内高校科研领域的一个误区。
当科研水平的高下更多地是以论文产量的高低来决定,甚至连高校排座次,如何发表论文数量都成了当仁不让的首要指标时,如此科研能力的评判机制,已然使得论文不再是科研工作自然而然结出的果实,而是成了有指标和产量要求的“工厂化”生产的产物。现实中,高校为了在论文数量上抢占先机,早已顾不上论文的质量,能发的要发,不能发的也要想方设法发。
如此唯论文是举的科研评判体制,论文泡沫的确是吹大了,甚至科技期刊杂志都日渐增肥变厚了,但却是以论文质量的下降,甚至整体科研的浮躁和论文的抄袭之风为代价的。
当下的教育改革,不但“改不改革”拿刀人说了算,而且持刀人还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将分得哪一块蛋糕”!几年前“毕业考核机制改革”就已进入“改革视野”,但“改来改去”还是那熊样,原因就在于利益相关者既“拿不到刀,又监督不了拿刀人”! 基于上述视点,中国高校的科研能力究竟排行怎样,其实不应是王婆卖瓜的自说自话。假如真的按照论文为科研能力排座次的话,排名第五还真是有些太过谦虚,中国科研能力依靠论文数量问鼎全球的日子完全指日可待,只不过,这样的名次,不仅意义不大,恐怕说的人也要觉着脸红心虚。但愿中国的科研能力,不要落得个“穷得只剩下论文”的境地。
改革好比“切蛋糕”,“谁拿刀子”很重要,拿刀人“不知道自己分得哪一块蛋糕”更重要,因为只有在“无知之幕”的掩盖下拿刀人才能将每块蛋糕切的一样大(这里排除“改革不是赌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