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调查 ,论文发表背后,每年数千万元的“财富海洋”,正是催生这类假杂志的主要原因。
而对于真真假假的论文,有关评审单位并没有能遏止 。
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各种创新能力竞赛,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每年的“激情五月”校园文化节、“十月书香”系列读书活动、“希望人文”专业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学校特色品牌文化活动。
目前《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的来源期刊,已经被美国《化学文摘》、英国《INSPEC数据库》、波兰《哥白尼索引》、《中国医学文摘》、《中国生物医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国内外数十家权威数据库收录。
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科技部共同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多次获得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和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精品奖。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成立六年来,访问量已达763万人次。
网站的《科技期刊》栏目成立四年多来,收录了320余种期刊,上网论文逾22万篇,且收录期刊种类和论文数量不断增长。 该行业的暴力,不但使很多学术期刊越来越厚,还由季刊改为旬刊。
但近几年,盯上论文市场的不仅有合法期刊,一些没有刊号的冒牌杂志,也开始浑水摸鱼。“水货论文”牵出造假公司
日前,武汉工商部门接到内蒙古某高校学生刘某的投诉,称自己花了1200元,从武汉佑达公司买了一篇本科毕业论文发表,却被导师认为是从网上和书上资料拼凑而成。
两次修改均未获通过,她不得已再三央求导师,才算勉强过关。有市场自然是因为有需求。
首先和学术不端由很大关系。“论文枪手”和“论文抄袭”不是偶合,我觉得是一个问题的2个方面——都是学术不端造成的造假泛滥。
和论文抄袭相比,找枪手的人更加厉害,因为从头到尾也许“作者”还没有通读过一遍自己的文章。究其原因,我觉得和业内对论文的不重视造成的。
现在的毕业学位论文发表很多都只是走个过场而已,指导老师的指导很多情况下也是马马虎虎,认真负责的非常少。
尤其是文科,要做出研究成果挺困难,加上学生的课外活动多,根本没有时间“研究”——“研究”俩字儿对于研究生还合适,对于广大本科生而言,从事实上和理论上难度都相当之大。
所以我推断“论文公司”的客户中,本科生可能更多一些。
工商人员对武汉佑达公司展开调查。结果发现,这家公司打着科技名号,主要业务就是代写代发论文,而且明码标价,只要购买者按价付钱,便可买到代写论文,还可在刊物上公开发表。
科技期刊是科技交流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工作者得到同行认可和认识同行的重要媒介。
为了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发展,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增加期刊刊载论文的引用率,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使科技期刊更好地为科研工作者服务,促进论文免费共享,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
我“中心”于去年曾组织了“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评选活动,共评出清华大学学报等一等奖15项,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等二等奖39项,并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评选活动得到了各高校的积极响应。
经研究,我“中心”决定今年继续对加入本网站的科技期刊进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评选奖励活动。 教授转来海外来函 揭出学术不端事件
浙江大学贺海波学术不端行为调查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情况。
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的调查源起于由贺海波的博士导师戴德哉教授转来的国际医学期刊《IntJCardiol》副主编XanderWehrens博士的信函。
浙大药学院接到的这封电子邮件反映出,戴德哉教授课题组将要发表的一篇论文与另外一本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的有些图很相似。
尤其在表中3组数据竟完全相同。
戴教授将Wehrens博士的E-mail、IJC编辑部发来两篇论文的PDF版转发给了浙江大学药学院,他认为Wehrens博士的信“提示:贺海波的论文数据,是否有剽窃之嫌。
这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诚实品德,绝不能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