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数量多,对一个国家来说确实是好事。但是在多的同时,论文发表数量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软实力。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所说我国论文数量在世界排行第五位并不完全正确。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公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各大研究机构发表的科学论文的数量在2006年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由此可见,我国的论文数量早已赶超世界许多科技大国。假以时日,还必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了。
成为世界第一,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我国大学在不断扩招,2008年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博士是需要发表论文的,不仅博士需要发表论文,几乎所有大学都是以论文发表数作为学校当年的重要办学业绩。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高校“全民”写论文的情况下,我国论文数量必将成为世界第一。
而按照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的观点,论文数量决定科研能力。我国高校的论文数量既然如此“蔚为大观”,其科研能力自然也就差不了。即便是在目前,起码也不应该是什么世界第五,而应该是世界第二了。
我国科技论文数量从零起步,到今天排名世界第五,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庆贺。
科技论文数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水平以及潜在的科技竞争力,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来看,科技论文数量居前列的国家,往往都将成为科技强国。
然而,对于当前我国的这一学术成就,须客观理性分析。其一,论文数量多不等于论文质量高。
毋庸讳言,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多是有客观原因的,一是科研机构和人员多,二是我国实行的是特殊的学位职称晋升体制,博士毕业要发表论文,晋升教授要职称论文发表,这样一来论文总量自然不少。
支撑郝副部长这一“惊人”结论的证据,是他认为,自“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启动以来,中国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按科技论文数排序,中国自2004年以来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原来,郝副部长是把论文数量等同科研能力了。
在“国庆60周年成果发布会”如此庄重的场合发布新闻,看来郝副部长不像是在幽默、搞笑或者逗你玩,而是在一本正经地炫耀业绩、成就和辉煌。只是,这种见识,不是无知,就是虚妄。
所谓的科研能力,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在分析问题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能力,主要是指科学的思维方法、严密的科研设计,以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研究、实验操作和创造性劳动的技能,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