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论文数量从零起步,到今天排名世界第五,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庆贺。
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水平以及潜在的科技竞争力,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来看,科技论文数量居前列的国家,往往都将成为科技强国。
然而,对于当前我国的这一学术成就,须客观理性分析。其一,论文数量多不等于论文质量高。
毋庸讳言,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多是有客观原因的,一是科研机构和人员多,二是我国实行的是特殊的学位职称晋升体制,博士毕业要发表论文,晋升教授要职称论文发表,这样一来论文总量自然不少。
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只是胡政和项目小组平时工作的一个缩影,此前,胡政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了两篇论文。
“全心投入地做研究,一是因为兴趣,二是团队合作的快乐。”近日,胡政已收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研究所发来的2010年保研“拟录取函”。
论文的数量成了评价一项科学项目成果的“客观”标准。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如此看重论文数量,特别是所谓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
即使是一些从国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也入乡随俗地宣传自己曾经在高档次期刊上发表过多少篇论文,并保证在某个课题完成时将发表多少篇论文。
中国国际科技论文总数已跃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位,在未来的10年内成为世界第一论文强国也并非不可能。
发表论文固然是发表科研成果的正常渠道,但论文本身却不等于科研成果,论文数量的膨胀更不等于科学成就的跃进。如果考虑到在这种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学术评估体系刺激下的数据造假、抄袭和一稿多发,论文数量所代表的意义更要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