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质疑时,近50岁的廖副教授说自己身患重病,正在外地治疗。“他这个人不正常!”她显得十分委屈,表示数天前收到这位陌生人的来电后,对方很气愤,用威胁的语气说发表论文是抄他的。“我让他传资料给我看,结果毕业论文的原件没有看到,而且发现他所说的《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选———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一书时间比我刊登论文的时间还要晚。而且我上网也查不到有这本书,怎么可能抄他的发表论文?”
廖副教授特别提到对方多次发短信提出私了,并在电话里说“你看着办吧,我已经搞过几个博士生导师”。她怀疑对方的目的是想要钱,并称已经报警随时能应对。 几乎所有的高校在毕业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上,都保持了现有的沉默,所以川大的改革方案才会引起轰动效应。
论文发表者看来,这种轰动效应是很有必要的,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人去尝试,更何况是关系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一样,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教育行业也是一样,要想在大潮中有立足之地,就必须适时的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出改革。但从目前国内教育界来看,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改革还未启动。就发展理论来看,终究还是要改革。
正是因为这个不可能,所以毕业生为了完成任务,就只好去复制黏贴,将前辈的思想成果换一套马甲就据为己有了,虽然通过了这道槛,可是那又有何实际意义呢?照搬前辈的思想使他们自己的思维受到了局限与禁锢,这样可以说是既没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没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除了复制黏贴的本事。
还应该看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之下,本科生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要他们撰写高质量的论文显然勉为其难,这恐怕是本科毕业论文“掺水”严重的根本原因。
本科论文发表,这个我们一直沿用的传统已经彻头彻尾地沦为了一块鸡肋,虽说有句古话来形容鸡肋,叫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本科毕业发表论文这块鸡肋弃之却一点也不可惜,而且是越早弃危害越小、越早弃对我们大学生的成才越有利。
要是学生真能够按照论文的要求发现一两种新理论或突破,那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本科毕业生不要发现几百万种新理论、新观点,那这可是难以想象的。社会或科技领域的每次进步都是靠新理论来推动的,一种新理论往往会推动社会向前迈进一大步,因此我们才如此崇拜哥白尼、牛顿这样的发现者。
每名本科生都发现一种新观点、理论,那我们的社会估计早就已经突飞猛进,并且是爆棚似的猛进,别说火星,就算太阳咱也敢去。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由来已久,作为学术的殿堂,大学更像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面对外界一日千里的变化更多的时候无动于衷,学校里传授的知识也和业界日渐脱节且滞后,甚至许多大学教师本身实践操作、业务能力就有限,那么又如何指望能有知行合一的学生呢?加上学校课程设置的严重不合理——理论课为主,实践课有限,知识不曾真正的走出象牙塔,难免导致业界对大学毕业生不屑一顾。毕业论文的日渐沦陷只是大学知行不一的现象之一,要想真正解决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大学要做的还很多。
如加强教师的业务水平,改革大学课程的设置,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等等,而不仅仅是取消一个毕业论文。实际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得好与不好,和找工作没有多少关系,也就是说,用人单位根本不在乎毕业生的论文发表水平如何。
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人才市场对本科毕业生的科研能力并没有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用人单位需要一名科研能力很强的人才,完全可以招收硕士生、博士生;既然用人单位肯招收一名本科生,所安排的工作岗位一般就与科研没有多大关系。
由此看来,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问题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趋势,不可不察。四川大学的多样化尝试,不管后果如何,其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笔者的意见是,即使本科毕业如何发表论文不能“一刀切”地取消,也要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有所变革。
有些本科专业,特别是一些理工科专业,可以考虑不对毕业论文作硬性要求,或者以毕业设计、实验课题等代替毕业论文,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论文邦:http://www.lunwen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