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决定改革成败,关键是各级领导闷是怎么看待论文的。
一般说来,“影响因子”高的杂志,整体水平也较高。
但是,“片面追求‘影响因子’不仅助长了科研的浮躁,也把举步维艰的中国科技期刊逼入了死胡同。”
王鼎盛说,即便是诺贝尔奖得主,有时也会将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不高的杂志上。
因此,国内期刊要想与国外期刊平等地吸纳优秀论文,作为投稿人的科学家首先得破除“影响因子崇拜”。
科研硕士论文发表最重要的还是看创新。国际上有很多大数学家一辈子发表论文大概也就十几篇。但都有很高的水准,在其领域发挥了很大作用。评价科研工作,最重要的还是看同行的评议,最好还有一些国际专家的评审。
在王鼎盛看来,科学论文发表不是流行音乐,要靠所谓的“排行榜”来证明自我价值。
“比‘影响因子’更重要的,是期刊的‘半衰期’,即持续影响的时间。”
他说,与国外杂志相比,国内期刊的“影响因子”固然不高,但“半衰期”差距更大。
“往往,最优秀的科学成就不是以一时影响面取胜,而是以影响的深远被世人铭记。”
办好科技期刊需要科学家的支持。我国科学发展已经走过了向国外学习和接轨的阶段,逐步进入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时期。
办好科技期刊需要主办部门重视和支持。
要营造让主编集中精力考虑刊物发展、让编辑部成员全力以赴办刊的政策环境,在改革前期要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和条件保障,为刊物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0年前提倡年轻人把文章拿到国际上去发表,推崇SCI论文,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但是,现在片面地认定SCI论文、认定影响因子是有问题的,这些指标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作为决定因素。
实际上,影响因子至少经过四步近似:影响因子是把引用代替了质量,文章质量高低看被引用的次数,这是第一步近似;对一篇文章的引用以发表期刊的引用来代替,这是第二步近似。
全世界期刊太多,引用只限于源期刊而不是全世界所有的期刊,这是第三步近似;即便只算源期刊,如果所有年份全部统计下来,工作量也很大,所以只算两年内发表的源期刊,这是第四步近似。
我国拥有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大批青年科技英才不断成长,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开始涌现。
现在,国际名刊和跨国出版集团大举进军中国,如果没有我们自己的顶级科学期刊,对我国的科学发展、科学整体形象,甚至对科学家个人,都将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我国科学家都应以促进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为己任,逐步扭转因政策导向造成优秀稿源外流的现象。